GEE|电石法制备氯乙烯新进展
背景介绍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电石法乙炔氢氯化是聚氯乙烯(PVC)生产的主要工艺,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量氯化汞催化剂的使用使得我国PVC生产面临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等多重压力且已经成为PVC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瓶颈。绿色无汞工业催化剂的开发刻不容缓。然而,截止于2021年初尚未见到公开报道无汞催化剂在PVC行业中全面推广的实例。
与研究最为广泛的以金(Au)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体系相比,非贵金属催化剂尤其是Cu基催化剂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少,催化反应路径和失活机理还未形成共识,且Cu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与Au催化剂体系相差甚大,无法满足当前我国PVC生产的产能要求。
乙炔是富电子底物,构建能接受乙炔π电子的缺电子活性位点可能是活化乙炔中C-C键的有效策略。通过引导Cu中心的功能配体来调节Cu位点的化学微环境,进而调变乙炔的活化行为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指导,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含氮配体溶剂,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缺/富)电子态特征的铜位点。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缺电子态的Cu位点能够有效捕获乙炔分子中的π电子并使得C-C键得的活化得到增强,调控反应路径,降低反应能垒,促进催化性能的提升。该研究为研制高活性、低成本的氯乙烯合成无汞工业催化剂奠定基础。
图文解析02
等体积浸渍法是本领域中金属催化剂制备的常规方法。浸渍溶剂的选择对载体表面活性位点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巨大。有鉴于此,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考察了不同浸渍溶剂对Cu位点电子态的影响(图1)。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溶剂调节可以促进缺电子态Cu位点的生成,并且在引入氨水后,Cu位点显示出最大程度的电子缺陷状态。可以预期,Cu位点电子态的调节可能对乙炔的吸附和活化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研究人员考察了不同电子状态下Cu位点对乙炔C-C键活化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C-C键的“拉伸“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Cu原子周围电子缺陷程度呈现正相关趋势(图2),这符合乙炔化学键性质在该电子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图1. 不同溶剂对Cu位点电子态的影响。
图2. Cu位点电子态调变过程中对乙炔C-C键的影响。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手段制备了上述一系列催化剂,并在标准的反应条件下评估其催化性能。如图3所示,最佳Cu-H5NO/C催化剂在活性方面明显优于大多数报道的铜基催化剂。仅管其活性在所报道的系列催化剂中并不十分突出,但在基于本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在调控Cu位点周围电子密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最佳的“缺陷”状态,使得这个状态下的Cu催化剂活性能够得到巨幅的增强,甚至达到媲美传统的Au基催化剂。
图3. Cu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通过后续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吡咯氮和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能够促进Cu原子上的电子流出,利于其上缺电子化学微环境的形成。相反,吡啶氮则会在Cu原子周围营造出“富电子”的微观环境。研究人员对两种电子环境下的反应路径进行模拟,发现在吡咯氮稳定的Cu位点(图4)上更有利于乙炔的吸附及C-C键的活化,而这种吸附和活化趋势在吡啶氮稳定的Cu位点上却被相对弱化。对于上述两个不同电子态(缺/富)位点上的反应历程,Cl加成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并表现出150 kJ/mol和176 kJ/mol的能量差异。显然,无论是从乙炔的活化强度还是整个反应过程的能量势垒来看,吡咯氮所创造的缺电子态环境都将更有利于高催化性能的激发。
图4. 缺/富电子态Cu位点的乙炔氢氯化反应路径分析。
总结与展望综上,研究人员通过调节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含氮配体溶剂,设计并开发了一种缺电子态铜基催化剂的制备策略。吡咯氮所创造的缺电子态环境显著提高了乙炔的活化能力,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促进催化性能的提升。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金属中心电子环境对底物活化乃至催化性能的影响。同时,该项研究也为氯乙烯合成高活性无汞催化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文章信息
04
相关工作以“Electron-deficient Cu site catalyzed acetylene hydrochlorination“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第一作者为王柏林博士,通讯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李小年教授、赵佳副研究员和东北电力大学张海丰教授。
扫码获取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2.01.005通讯作者简介
李小年
李小年,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技术与绿色工艺等研究,现兼任第八届国务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化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学类与化工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和《浙江化工》编委会副主任、《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和《工业催化》编委。曾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参与(排名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赵佳
赵佳,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以资源利用与绿色化学合成、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催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注重以活性中心多尺度构筑、过程机理揭示和产物选择性调控为核心,结合原位表征技术与理论计算,为过程高效催化剂开发提供科学指导。研究工作涉及催化加氢反应、无汞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氯化氢催化氧化反应等先进催化剂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负责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项目、重大企业横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包括ACS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Catalysis、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3项。
张海丰
张海丰,男,1974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科技创业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首批东电学者二层次人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法水处理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膜清洗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2项;发表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文章5篇;以第1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著2部;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吉林省自然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往期推荐
四川大学胡常伟教授课题组GEE综述:天然油脂和脂肪酸/酯脱氧制备生物燃料和脂肪醇的选择性调控
深圳大学骆静利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GEE:通过MoC调节d带中心增强Co-N-C双功能氧催化剂的吸附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何益明教授团队GEE:Ag2S/KTa0.5Nb0.5O3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和光-压协同催化合成氨
北理工黄佳琦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GEE综述: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锂金属负极
中国海洋大学李春虎&孟祥超团队GEE:用于增强光催化析氢P掺杂g-C3N4/Ti3C2 MXene 1D/2D异质结的构筑